抚州白衣战士湖北战“疫”

从1月26日,我市派出市第一人民医院7名医护骨干随江西首批援鄂医疗队到武汉支援抗疫工作,至今,这些白衣战士在前线已经奋战了整整1个月,截至目前我市已派出20多名医护人员援鄂,其中市第一人民医院共派出三批共11名政治素质高、业务能力强的医护骨干赴湖北抗“疫”,这些勇士分别在武汉市第五医院、洪山体育馆武昌方舱医院、随州市曾都医院三处前线战斗,他们当中最少的也工作了近20天,他们表示,湖北好了,我们的国家也好了!期待早日战胜病毒,见证拨云见日的那一天!
据了解,在市第一人民医院派出的11名援鄂医疗队队员中,45岁的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李乐,不仅年纪最大,而且是唯一一名男医师,其余全部是女护士,27岁的神经外科护师李铭年纪最小。有着丰富急危重病人诊治经验的李乐不仅是抚州医疗队小组组长、临时党支部书记,还是兄长,在工作群里,他不断为队员们鼓劲,打气。李乐、李铭和ICU主管护师董红红、EICU护师曹晶、呼吸内科主管护师喻华、感染科主管护师李赛金、感染科护师陶颖等7人首批出征,队员1月26日出发,已经在武汉市第五医院工作30天。这些护士都有着多年的护理经验,护理患者都有信心,但让她们感触颇深的就是学会懂得了院感防控的重要性,她们每次穿脱防护服丝毫不敢马虎,每一个细节都要做到位,宁愿提前与推后1小时上下班也要保证自身安全,避免感染,因为这样,不仅仅可以更好护理患者,也能保护自己让家人朋友们放心。
另外方言不通也给她们工作中带来一定的麻烦,因此还要经常跟老师学习使用频率较高的武汉方言,例如吃饭、喝水、大小便等,尽管沟通有点困难,但她们没有害怕困难,精心照顾患者,每当听到患者一声声“谢谢,辛苦你了!”,她们就非常满足,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!一位肺部情况极其糟糕的老爷爷,刚进入ICU病房时精神状态非常差,拒绝进食、不配合治疗,还十分抗拒医护人员靠近。作为他责护的董红红与医生沟通后决定通过留置胃管来加强营养,刚开始是老爷爷还是非常抵触,“爷爷,您好,我是您的责任护士小董,您现在各项指标都在好转,但是你不吃东西,哪来的抵抗力呢?没有抵抗力怎么战胜“病毒”呢?接下来我慢慢的从鼻腔里插一根细细的管子到胃里,再给您输入营养液,这样营养提高了,我们有免疫力了,我们才能好的快,您说是不?”就这样持续近沟通、鼓励与反复的宣教近30分钟,爷爷终于点头答应并配合董红红完成插管,最后顺利地泵入肠内营养液。完成这些后爷爷大声的说了声“谢谢”并对董红红竖起大拇指,同样她也对他竖起大拇指……。
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护师吴燕和急诊ICU护师邓啟双在洪山体育馆武昌方舱医院战斗,穿上层层防护装备,加上200多人的舱内空气不流通,她们常常呼吸很费力,吴燕说,穿着层层防护装备救治病人真的不容易,刚开始进舱,随着不断的来回走动,做治疗、护理,病情处理等,防护眼罩开始起雾,不断出汗,好几个护士开始出现胸闷、恶心呕吐、低血糖、头晕等情况,她也有点低血糖反应,胸闷、恶心想吐,于是立马坐下来休息,缓解症状。随后因为眼罩、N95长时间的压迫,额头、脑后、脸颊开始隐隐作痛。下班时要花一个小时的时间脱防护装备,脱完还要进行从头到脚的用酒精喷洒消杀之后,到了更衣室要再次用盐水清洁眼睛、口腔及酒精棉签清洁耳朵、鼻腔。脱下防护装备,护目镜及N95压在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。

在方舱收的都是轻症患者,有些人因为疫情失去家人非常痛苦,除了药物治疗外,对于他们来说,心理上的抚慰更重要,因为只有情绪稳定才能有利于治疗,所以,吴燕、邓啟双等医务人员时常组织病友们唱响了《我和我的祖国》等励志歌曲,希望通过音乐辅助治疗为他们调整心态,树立信心,调整心态,之后患者也纷纷表达了对她们的感谢。
市第一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呼吸专业主管护师朱敏和EICU主管护师乐丽华则在随州市曾都医院一线奋战,曾都医院是随州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定点医院。“昨天凌晨12点接班时,获悉病人总数27人。我们病区已经连续三天。病人出院数大于入院数了。看着病友们一个个症状减轻,治愈出院。我心里又多了几分干劲和抗疫的信心。”朱敏在日记中写道。“记得刚到曾都医院时,看到满病区的病人,或痛苦或焦虑,听不懂他们的方言,再加上刚开始不习惯穿防护服上班,感觉自己胸闷憋气,上班不到半个小时,就出汗,心跳加速,感觉要晕倒了。经过不断磨练,好在还有一帮志同道合的战友,彼此鼓励,一起前行,穿防护服也让我对患者胸闷气短的症状,有了感同身受的认识,虽然打针的时候还是比不上裸手操作,但较之前手感已经好了很多。今晨在为一个患者抽血气分析的时候。我戴着三层手套,依靠解剖位置对患者的桡动脉进行定位,在触摸搏动最强的地方一针见血,成功穿刺采血。现在在战友们的共同努力下,病区情况越来越好。每天都有患者穿戴整齐,整理好行囊,满面笑容地走出医院,回到亲人的怀抱。”